临港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联合非遗保护中心打造 “非遗校园工坊” 活化传统技艺
11 月 25 日,临港文理学院艺术学院与市非遗保护中心签约,共建 “非遗校园工坊”,这一新闻动态将剪纸、陶艺、木版年画 3
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引入校园。工坊首期投入 80 万元,建设 3 个实训教室,邀请 5 名非遗传承人担任常驻导师,计划年培养非遗传承爱好者 300
人以上。
教学教育层面,工坊开设 “非遗技艺系列课程”,纳入艺术学院选修课体系,同时面向全校开放公选课。《传统剪纸创作》课程中,非遗传承人王桂英手把手教学生 “阴刻”“阳刻” 技巧,2023 级视觉传达专业学生陈昊创作的 “校园八景剪纸”,被纳入学校文创产品库;《木版年画制作》课程则要求学生结合现代审美,设计 “生肖年画新形象”,优秀作品将由非遗中心协助量产。“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,现在亲手制作年画,才发现传统技艺的魅力。” 陈昊说。
科研服务方面,工坊组建 “非遗创新研发团队”,聚焦 “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化”,已研发出 “剪纸元素文创包装”“陶艺茶具套装” 等 12 款产品,其中 “临港印象剪纸笔记本” 已投入校园超市销售,首月销量突破 2000 本。团队还与本地文旅企业合作,为临港古镇设计非遗主题旅游纪念品,预计明年初上市。
公共服务领域,工坊定期举办 “非遗开放日”,面向社区居民、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体验。12 月首个开放日,吸引 200 余人参与,小朋友在传承人指导下制作简易剪纸,家长则体验陶艺拉坯,“带孩子来了解非遗,比在家看电视有意义多了。” 社区居民张女士说。此外,工坊还组织 “非遗进社区” 活动,每月走进 1 个社区开展技艺展演、教学,已覆盖 8 个社区。
合作交流上,工坊与省非遗保护中心建立 “资源共享机制”,每年选派 10 名学生赴省非遗馆实习;同时与国内 3 所开设非遗专业的高校(如南京艺术学院)开展 “非遗教学交流”,共享课程教案、教学视频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edu.edu.mu/post/324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