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牵头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 推动研究与教学双向赋能
近日,临港文理学院文学院联合省内 5 所高校的历史学院、哲学学院,在该校学术报告厅举办 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”
学术研讨会,来自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等高校的 80 余名专家学者,以及校内 200 余名师生代表参会,形成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热闹场景。
研讨会分 “典籍活化”“非遗传承”“文化传播” 三个分论坛同步开展。在 “非遗传承” 分论坛上,临港文理学院李敏教授提出 “高校 + 非遗传承人 + 中小学” 协同育人模式,举例说明该校已与本地剪纸、皮影戏传承人合作,开发《非遗技艺进校园》校本课程,目前已在 3 所中小学试点,累计开展教学活动 40 余场。来自省社科院的王涛研究员则分享了 “数字技术赋能古籍修复” 的科研成果,展示团队利用 3D 扫描技术还原破损古籍的案例,引发热烈讨论。
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 52 篇,经专家评审,20 篇入选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论文集》,后续将由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。此外,临港文理学院与合作院校签署共建 “传统文化研究中心” 协议,明确中心将承担三大职能:一是开展科研攻关,聚焦乡村文化振兴、传统节日现代化传播等课题;二是服务教学,开发 10 门跨学科通识课程,如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》《古籍数字化技术》;三是面向社会开展公共服务,计划每年举办 20 场文化讲座、10 次非遗体验活动,目前已与市图书馆达成合作,将共同打造 “传统文化体验基地”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edu.edu.mu/post/32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