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/>

临港文理学院举办 “渔港文献数字化成果展” 百年档案与数字技术共续海洋记忆

刘老师 阅读:4 2025-09-20 19:02:49 评论:0

  临港文理学院的图书馆展厅里,观众戴着 VR 设备 “翻阅” 1920 年的《临港渔商账簿》,指尖滑动即可放大字迹、查看注解;一旁的数字屏幕上,渔民口述史视频与老照片形成互动时间轴,再现百年渔港变迁。该校举办的 “渔港文献数字化成果展” 落幕,吸引 2 万名师生及市民参观,3000 份濒危文献获新生。

  “临港有 5000 份渔商账簿、老照片、渔民口述史,但 70% 因受潮、虫蛀面临损毁,数字化是唯一保护路径。” 项目负责人、文史学院教授刘敏介绍,学校联合临港档案馆开展 “渔港文献抢救计划”,组建 100 人团队,历时 3 年完成文献扫描、文字识别、音频转录;开发 “渔港记忆数字平台”,设置 “文献库”“口述史”“三维场景” 三大板块,免费向公众开放。

  数字技术让历史 “活起来”。在 “账簿解读区”,观众通过触屏查询 “1930 年临港与青岛渔货贸易数据”,系统自动生成可视化图表;“渔港复原区” 用三维建模还原 1950 年代渔港码头,可清晰看到渔船装卸、渔商交易场景。“爷爷的口述史被录进平台,现在全家人都能看到他年轻时捕鱼的故事。” 市民王梓说,已有 50 名渔民捐赠家藏文献。

  成果转化与文化传承并行。展览评选出 10 个优秀数字化案例,纳入地方史教材;与临港文旅局合作开发 “渔港记忆研学路线”,带动景区客流量增长 25%;推出 “数字文献文创” 系列,如账簿纹样笔记本、老照片丝巾,销售额达 50 万元。刘敏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胶东渔港文献联展”,联合烟台、威海等地高校共建区域海洋文献数据库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临港文理学院,本科招生,文理学科,临港新区高校,人才培养方案,校园卡服务,教师发展,三下乡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