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科研团队研发跨境供应链预警系统 技术护航港口贸易安全
临港文理学院的智慧供应链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正敲击键盘调试系统参数,屏幕上 “跨境供应链智能预警平台”
实时刷新着全球港口拥堵指数、汇率波动曲线,当检测到 “红海航线延误超 72 小时” 时,系统自动弹出 “替代航线方案” 与 “成本测算表”;30
公里外的临港保税区,某外贸企业员工通过该系统提前规避了 500 万元的订单违约风险。该校 “跨境供应链风险防控” 科研团队近日推出的核心技术,已服务 20
家临港企业,年减少损失超 3000 万元。
“临港每年跨境贸易额超 800 亿元,但 80% 的企业曾因航线延误、汇率波动等风险遭受损失,传统人工预警滞后且准确率低。” 团队负责人、物流管理系教授刘峰介绍,系统整合了卫星遥感、大数据分析、区块链等技术,接入全球 120 个港口的实时数据、15 种货币汇率波动、20 类贸易政策动态,自主研发的风险预测模型能提前 7 天预警供应链断点,准确率达 95%。
企业应用案例印证技术价值。临港某水产出口企业使用系统后,通过 “汇率波动预警” 提前锁定美元结汇时机,单笔订单多获利 28 万元;某装备制造企业借助 “港口拥堵预警”,将货物从红海航线转至苏伊士运河航线,避免了订单延误违约。“以前要安排 3 个人 24 小时盯数据,现在系统自动推送预警和解决方案,效率提升 10 倍。” 企业物流总监张敏说,已有 50 家外贸企业排队申请试用。
技术转化与产业服务并行。学校与临港保税区共建 “供应链风险防控中心”,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免费预警服务;联合企业开发 “轻量化预警 APP”,适配手机端操作,已下载使用超 1000 次;申请发明专利 6 项,其中 “多维度风险权重算法” 获国际专利授权。刘峰透露,团队计划 2025 年接入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 100 个港口数据,开发 “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” 模块,助力临港打造跨境贸易安全枢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