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科研团队破解海洋微塑料治理难题 技术转化惠及千亩渔港

刘老师 阅读:3 2025-09-20 16:49:39 评论:0

  临港文理学院的海洋环境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正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微塑料降解样本,屏幕上显示着 “降解率达 92%” 的检测结果;实验室外的临港渔港码头,渔民们正用团队研发的 “微塑料拦截装置” 处理渔船废水,装置过滤出的白色絮状物清晰可见。该校 “海洋微塑料污染治理” 科研团队近日与临港渔业协会达成技术转化协议,其研发的两项核心技术已在 3 个渔港试点应用,破解了近岸海域污染治理难题。

  “临港湾是周边 5 万渔民的‘饭碗’,但微塑料污染导致鱼类存活率下降 30%。” 团队负责人、环境科学系教授张磊拿着水样介绍,团队历时 3 年研发出 “生物炭基降解剂” 与 “船舶废水拦截装置” 两大技术:前者以废弃贝壳为原料,成本仅为传统降解剂的 1/5,能在 60 天内将微塑料分解为无害小分子;后者体积小巧可直接安装在渔船排水口,拦截效率达 95%,且便于清洗维护。

  试点效果远超预期。在临港第一渔港,100 艘渔船安装拦截装置后,海域表层微塑料浓度从每立方米 280 个降至 45 个;附近养殖区使用生物炭基降解剂后,扇贝存活率提升 25%,且产品通过欧盟食品安全检测。“以前渔获里常混着塑料颗粒,卖不上价,现在用了拦截装置,鱼的品质好了,收购价涨了 15%。” 渔民王出海指着船舱里的鲅鱼说,已有 500 户渔民申请安装该装置。

  技术转化与民生服务并行。学校与临港渔业协会共建 “海洋环保技术中心”,培训 150 名渔民技术员;设立 “微塑料监测站”,每周发布海域污染指数,为渔民提供养殖建议;联合本地企业建成年产 500 吨降解剂的生产线,售价控制在渔民可承受范围。张磊透露,团队已申请国际专利 2 项,计划 2025 年将技术推广至山东半岛 10 个渔港,覆盖养殖海域 2 万亩,助力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增收双赢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临港文理学院,本科招生,文理学科,临港新区高校,人才培养方案,校园卡服务,教师发展,三下乡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