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科研团队攻克渔用塑料降解难题 环保材料惠及万艘渔船
临港文理学院的材料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正将新型降解渔网放入模拟海水的容器中,3
个月后渔网已分解为柔软的纤维状物质,经检测无海洋污染风险;临港渔港码头,渔民们正更换使用这种新型渔网,对比传统渔网,其强度相当但价格仅高 10%。该校
“渔用塑料污染治理” 科研团队近日推出的 “全生物降解渔用材料” 技术,已在山东半岛 5 个渔港推广应用,每年可减少海洋塑料垃圾 200 吨。
“临港每年有 10 万张废弃渔网、500 吨泡沫浮球流入海洋,传统塑料需数百年才能降解,是海洋生态的‘隐形杀手’。” 团队负责人、材料科学系教授张伟介绍,团队历时 4 年研发出两种核心产品:以聚乳酸为原料的全降解渔网,在海水中可在 1-3 年内完全降解,且捕捞强度达到传统尼龙渔网的 95%;以淀粉基材料制作的浮力球,废弃后可被海洋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,无二次污染。
试点应用成效远超预期。在临港第一渔港,500 艘渔船试用新型渔网后,渔网破损率从 25% 降至 15%,因废弃渔网缠绕导致的鱼类死亡事件减少 60%;附近养殖区使用淀粉基浮球后,海水微塑料浓度较周边降低 40%。“以前渔网破了只能扔,现在知道能降解,心里也踏实,而且耐用性不比旧的差。” 渔民王出海说,已有 2000 户渔民预订新型渔网。
技术转化与产业帮扶并行。学校与临港渔具企业共建 “环保材料生产基地”,年产降解渔网 50 万张、浮球 100 万个,产品通过欧盟 “海洋友好” 认证;设立 “环保渔具补贴基金”,为渔民承担 30% 的材料费用,已发放补贴 200 万元;申请发明专利 5 项,其中 “海水加速降解配方” 获国际专利授权。张伟透露,团队计划 2025 年将技术推广至全国 20 个渔港,配套建设 “渔具回收中心”,实现 “使用 - 废弃 - 降解” 全链条环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