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科研团队攻克渔港废弃物利用难题 变废为宝助渔民增收
临港文理学院的生物资源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正将废弃渔获内脏倒入发酵罐,经过 48
小时生物转化,最终产出的高蛋白饲料散发着淡淡谷物清香;实验室外的养殖基地,试用该饲料的鲈鱼长势喜人,体重较传统养殖提升 15%。该校 “渔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”
科研团队近日推出的 “三废协同处理技术”,已在临港 3 个渔港推广应用,每年可消化废弃物 5000 吨,带动渔民亩均增收 3000 元。
“临港每年产生渔获内脏、贝壳、渔网等废弃物超 2 万吨,随意丢弃不仅污染环境,更是资源浪费。” 团队负责人、生命科学系教授陈涛拿着贝壳粉样品介绍,团队研发的技术形成三大核心产品:以渔获内脏为原料的生物饲料,蛋白质含量达 45%,成本仅为进口饲料的 60%;以贝壳为原料的土壤改良剂,能调节盐碱地 pH 值,适配临港沿海农田;以废旧渔网为原料的环保编织料,已被本地企业用于制作养殖网箱。
试点效果远超预期。在临港第二渔港,100 户渔民使用生物饲料后,鲈鱼养殖周期从 8 个月缩短至 6 个月,且病害发生率下降 40%;附近农田施用贝壳改良剂后,玉米亩产从 400 公斤增至 550 公斤。“以前处理渔内脏要花运费,现在企业上门收购,每亩还能省 200 元饲料钱。” 渔民张海军算了笔账,新技术让他每年多赚 5 万元。
技术转化与产业链构建并行。学校与临港渔业合作社共建 “废弃物处理中心”,配备 3 套自动化处理设备,年处理能力达 1 万吨;联合本地企业开发 “渔废资源化” 系列产品,已申请发明专利 4 项,其中生物饲料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,销往山东、辽宁等 5 个省份。陈涛透露,团队计划 2025 年建成 “渔废 - 饲料 - 养殖” 循环产业示范园,预计带动 2000 名渔民增收,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