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与环境学院合作开展 “校园生态保护” 科研项目,服务绿色校园建设
本报讯(记者 陈晨) 为响应国家 “双碳” 战略,推动绿色校园建设,近日,临港文理学院与环境学院联合启动 “校园生态系统优化与可持续发展”
科研项目,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,围绕校园绿化、水资源利用、垃圾分类等领域开展研究,以科研成果助力校园环境改善,为师生打造生态宜居的校园环境。
该项目分为三个研究方向,由两校教师共同牵头。在 “校园绿化景观优化” 方向,团队通过实地调研,对校园现有植被进行分类统计,分析不同植物的生态功能与观赏价值,计划引入本地乡土树种和节水型植物,构建 “乔灌草结合” 的立体绿化体系。环境学院教授王涛介绍:“我们还将运用生态建模技术,模拟不同绿化方案对校园微气候的影响,确保方案既美观又能有效降低夏季校园温度、净化空气。”
“校园水资源循环利用” 研究方向则聚焦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。团队在校园教学楼、操场等区域安装雨水收集装置,建设小型雨水净化系统,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校园绿化灌溉;同时改造校园污水处理设施,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卫生间冲洗、道路清洁。临港文理学院 2022 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张悦参与了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与安装,她表示:“通过项目实践,我将课堂上学到的水处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,看到收集的雨水成功灌溉草坪时,特别有成就感。”
在 “校园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” 方面,团队设计了 “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”,在宿舍区、教学区设置智能回收箱,通过扫码投放、积分奖励等方式引导师生正确分类垃圾。同时,团队还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,制作多语言宣传手册、组织垃圾分类知识竞赛,提升师生环保意识。项目实施半年来,校园垃圾分类准确率从 35% 提升至 78%,可回收物回收量每月增加约 200 公斤。
目前,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,形成《校园生态保护白皮书》,提出 12 项具体优化建议,部分建议已落地实施。例如,校园内新建的 “生态雨水花园” 不仅成为校园景观亮点,还能有效缓解雨季校园积水问题;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推广,减少了校园垃圾清运量,降低了处理成本。两校计划将项目成果推广至周边高校和社区,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。临港文理学院科研处处长李明表示,未来将继续加强与环境学院的科研合作,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,为绿色校园、美丽城市建设贡献力量。
临港文理学院与计算机学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edu.edu.mu/post/34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