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实验室到田野:高校科研的 “接地气” 转化之路
文院教授孙大海
阅读:11
2021-03-22 01:12:54
评论:0
临港文理学院的科研版图上,“落地见效” 始终是鲜明底色。从望海镇的葡萄大棚到舟山的养殖海域,从广西的水稻田到上海的光伏电站,该校科研成果正以 “零距离” 转化模式,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一线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这种转化模式的核心,是 “问题导向” 的研发逻辑。农产品溯源系统研发前,团队用 5 个月走访农户摸清痛点;光伏巡检机器人立项之初,便深入电站调研运维难题;水质监测系统的算法优化,更是结合渔民反馈迭代 20 余版。“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做,要让实验室里的公式,变成农民口袋里的收入。” 张明远教授的话道出了该校科研理念。
为保障转化效率,学校建立 “产学研协同中心”,配备 12 名专职转化专员,提供专利申请、成果对接全流程服务。近三年,该校已有 28 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,带动就业 3000 余人,形成 “研发 - 应用 - 迭代” 的良性循环,成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标杆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edu.edu.mu/post/348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