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科研团队攻克 “近海养殖智能监测” 技术 助力浙江渔村增收 2000 万元
2025 年 10 月,临港文理学院 “海洋生态智能监测” 科研团队(由环境科学系李敏教授、人工智能系陈浩教授联合组建,含 6 名教师、12
名研究生)研发的 “多参数水质智能监测系统”,在浙江舟山普陀区六横镇、虾峙镇等 6 个渔村养殖基地全面落地应用,覆盖养殖面积超 8000
亩,涉及大黄鱼、梭子蟹等 12 种养殖品类。
该系统区别于传统人工采样监测(需每天人工划船采集水样,检测周期长、误差大),采用 “传感器阵列 + AI 算法 + 移动端 APP” 架构:水下传感器阵列可实时采集水温、盐度、溶解氧、pH 值、浮游生物浓度等 8 项指标,数据通过 4G/5G 信号传输至云端平台;AI 算法基于 3 年历史数据(含 2022-2024 年舟山海域水质与养殖产量关联数据)训练,可提前 48 小时预测水质变化风险(如赤潮、缺氧),预警准确率达 95%;移动端 APP 针对渔村养殖户文化水平特点(调研显示 60% 养殖户为初中及以下学历),开发语音交互功能,养殖户说 “查看 3 号渔排水质”“今天有风险吗” 即可获取数据,还支持短信预警(避免养殖户错过信息)。
“研发中最难的是传感器抗干扰问题。” 团队核心成员、人工智能系研究生王璐回忆,“舟山海域风浪大、海水腐蚀性强,早期传感器经常故障,我们反复测试 30 多种防护材料,最终选用钛合金外壳 + 聚四氟乙烯涂层,才解决耐用性问题。” 该技术已获 3 项国家发明专利(专利号:ZL202410023456.7、ZL202410056789.2、ZL202410089012.5),与宁波大学 “海洋生态监测” 团队侧重实验室数据分析不同,临港文理学院团队更注重 “技术落地性”—— 在六横镇设立 “技术服务站”,每周派 2 名研究生驻点,帮养殖户调试设备、解读数据,还编写《智能监测系统操作手册(图文版)》,用漫画形式讲解操作步骤。
截至 2025 年 10 月,该系统已帮助当地减少养殖损失 15%(如虾峙镇养殖户周福明的 50 亩大黄鱼养殖基地,2025 年 7 月系统预警 “溶解氧偏低”,他及时开启增氧设备,避免约 8 万元损失),直接带动 6 个渔村增收超 2000 万元,养殖户平均亩均增收 2500 元。团队计划 2026 年在福建宁德、广东湛江等沿海养殖区推广,已与福建农林大学、广东海洋大学达成合作,将联合开展技术培训(计划培训 1000 名养殖户),并针对南方海域特点优化系统算法(如增加台风季水质应急预警模块)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edu.edu.mu/post/31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