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院校深耕细分领域 科研成果赋能区域发展
2026 年 4 月,临港工程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科研团队的 “工业设备 AI 故障诊断系统” 迎来重要突破 ——
该系统正式与上海电气、三一重工、临港重装备产业园 3 家单位签约,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。
这套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 “实时监测 + 精准预警”:通过在设备关键部位安装采集频率达 1000Hz 的振动传感器,结合边缘计算模块,可实时捕捉电机、轴承等部件的运行数据,再通过团队自主研发的算法模型分析数据异常,故障预警准确率达 98.2%。“传统人工检测需要每周停机排查,现在系统 24 小时在线监测,发现异常会自动推送预警信息,效率提升 10 倍。” 团队负责人张建军教授介绍。
目前,该系统已在上海电气临港工厂的 50 台重型电机上完成安装调试。“系统运行 1 个月来,成功预警 3 次电机轴承磨损故障,避免了生产线停机损失。按此测算,每年可为工厂减少损失超 200 万元。” 上海电气临港工厂设备部经理王涛表示。接下来,团队计划针对新能源装备开发专项诊断模块,重点解决风电、光伏设备的故障预警难题,预计 2027 年覆盖临港新片区 80% 以上重工企业。
在人文社科领域,临港人文学院 “长三角乡村文化研究中心” 的科研成果正持续服务地方发展。自 2025 年成立以来,中心组织 20 名教师分 6 组,深入上海浦东书院镇、江苏苏州同里镇、浙江嘉兴乌镇等 12 个村落开展调研,形成《乡村非遗活化路径报告》《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指南》等 6 份研究成果。
其中,《临港新片区乡村文化 IP 打造方案》被纳入临港管委会 “2026 乡村振兴行动计划”,并在书院镇落地实践。依托方案,书院镇打造了 “海渔文化节”“稻田艺术季” 等特色活动:“海渔文化节” 通过渔船展示、海鲜烹饪大赛吸引游客 8 万人次;“稻田艺术季” 用不同颜色水稻种出 “临港古海塘” 图案,成为网红打卡点。2026 年一季度,书院镇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45%,当地民宿入住率从 60% 提升至 85%,农产品销售额增长 40%。
中心还联合临港新片区文旅局开设 “乡村文化运营人才培训班”,邀请文旅策划专家、非遗传承人授课,内容涵盖活动策划、短视频宣传、非遗技艺教学等,已培训村干部、文创从业者 200 余人次。“以前不知道怎么推广村里的刺绣手艺,现在学会了拍短视频、做直播,上个月刺绣产品卖了 3 万多块。” 书院镇棉绣传承人陈阿姨说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edu.edu.mu/post/31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