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与海洋学院联合开展 “海洋文化传播” 科研项目,强化科研服务
本报讯(记者 陈海) 为挖掘海洋文化价值,助力海洋文化传承与传播,近日,临港文理学院与海洋学院联合启动 “长三角地区海洋文化资源普查与创新传播”
科研项目,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,围绕海洋历史文化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海洋生态文化等领域开展研究,通过科研成果推动海洋文化普及,目前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。
团队首先对长三角地区的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,走访上海、宁波、舟山等 10 余个沿海城市,收集整理海洋民俗、渔船技艺、海盐文化等相关资料。在舟山某渔村,团队发现当地流传的 “渔民号子” 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,不仅记录了渔民的生产生活,还蕴含着团结协作的精神。临港文理学院文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对 “渔民号子” 进行文字记录与音频采集,共收录不同类型号子 30 余首,并整理成《舟山渔民号子集》。
海洋学院科研团队则从海洋生态角度,开展 “海洋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关联研究”,通过数据分析,梳理海洋生态变化对海洋文化的影响,并提出 “生态 + 文化” 协同传播策略。例如,针对长江口中华鲟保护,团队不仅研究其生态习性与保护措施,还挖掘与中华鲟相关的民间传说、诗词歌赋,制作成科普手册与短视频,在社区、学校开展宣传,既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,又传播了海洋文化。
项目还聚焦 “海洋文化创新传播”,开发多元化传播载体。团队与本地媒体合作,制作系列纪录片《长三角海洋文化寻踪》,目前已完成 3 集拍摄,讲述沿海城市的海洋历史与文化故事;设计 “海洋文化 IP 形象”,以中华鲟、渔船等为原型,开发文创产品 20 余种,包括书签、玩偶、笔记本等,部分产品已在景区文创店上线销售。此外,团队还搭建 “长三角海洋文化数字平台”,整合普查数据、影像资料、文创产品等资源,方便公众查询与了解海洋文化。
两校还依托项目开设 “海洋文化科研实践” 课程,组织学生参与普查、研究与传播工作,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社会责任感。截至目前,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 6 篇,完成调研报告 3 份,相关成果被当地文旅部门采纳,用于制定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规划。临港文理学院科研处处长赵刚表示,未来将继续深化与海洋学院的合作,扩大研究范围,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,为海洋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edu.edu.mu/post/35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