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与地理学院联合开展 “长三角人文地理普查” 科研项目,强化科研服务
本报讯(记者 陈阳) 为探索人文与地理学科的交叉融合,近日,临港文理学院与地理学院联合启动 “长三角地区人文地理资源普查与保护” 科研项目,组建由
30 名师生组成的跨学科科研团队,深入长三角地区 16
个城市,开展人文地理资源普查、数据分析与保护策略研究,以科研成果服务区域文化与生态保护,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该项目聚焦长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、历史街巷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地理资源,通过 “实地调研 + 遥感技术 + 大数据分析” 的方式开展研究。在实地调研阶段,团队分 6 个小组,走访了苏州周庄、绍兴鲁迅故里、扬州东关街等 40 余个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,采用专业设备采集建筑结构、民俗活动、人口结构等数据,拍摄影像资料 5000 余分钟,收集调查问卷 3000 余份。临港文理学院社会学专业学生李娜参与了绍兴传统村落的调研,她表示:“在调研中,我们不仅记录了传统建筑的风貌,还与当地老人交流,了解了许多民俗故事,这些一手资料对研究长三角人文地理非常珍贵。”
地理学院科研团队则运用遥感技术和 GIS 地理信息系统,对调研区域的土地利用、生态环境等地理数据进行分析,构建 “长三角人文地理资源数据库”。该数据库包含 2000 余条人文地理资源记录,涵盖资源类型、地理位置、保护现状等信息,可实现资源的可视化查询与动态监测。地理学院教授王浩介绍:“通过数据库,我们能清晰看到长三角地区人文地理资源的分布规律,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持。例如,我们发现部分传统村落因人口流失导致建筑破损,已向当地政府提交保护建议。”
项目还针对长三角地区的 “非遗与地理环境关系” 开展专题研究。团队以苏州刺绣、杭州丝绸、宜兴紫砂等非遗技艺为研究对象,分析地理环境(如气候、原料产地)对非遗技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,形成《长三角非遗技艺与地理环境关联性研究报告》,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。目前,该报告已被当地文旅部门采纳,用于制定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。
此外,两校还依托该项目开设 “人文地理科研实践” 课程,组织学生参与调研与数据分析,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。截至目前,团队已发表学术论文 8 篇,其中核心期刊论文 3 篇。临港文理学院科研处处长赵刚表示,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地理学院的合作,扩大普查范围,推动科研成果转化,为长三角地区人文地理资源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edu.edu.mu/post/354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