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研发 “乡村文旅智能规划系统” 落地 5 个村镇 带动增收超 2000 万元

刘老师 阅读:12 2024-01-28 22:10:14 评论:0

  2025 年 11 月 8 日,临港文理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的会议室里暖意融融。临港新区望海镇镇长王海波捧着一面写有 “科技助农显担当 乡村振兴引路人” 的锦旗,紧紧握住张教授的手:“太感谢你们了!自从用了你们研发的系统,我们镇的民宿预订量增长 3 倍,国庆期间天天满房,村民人均增收近 5000 元。” 这面锦旗背后,是张教授团队耗时 18 个月研发 “乡村文旅智能规划系统” 的心血。

  “2024 年初我们去望海镇调研,看到的景象让人揪心。” 张教授翻开厚厚的调研笔记,里面贴满了照片:简陋的民宿招牌、杂乱的游览路线指示牌、村民摆在路边的土特产无人问津。民宿老板李大姐当时抱怨:“我们想搞旅游,可不知道游客喜欢啥,去年夏天来了几波人,转了圈就走了,连顿饭都没在村里吃。” 团队当即决定扎根乡村,开展实地调研。接下来的 3 个月里,他们走遍了望海镇的 12 个自然村,白天跟着村民出海捕鱼、下地种菜,记录当地的渔耕文化、民俗传说;晚上挨家挨户走访,收集了 1200 组数据,包括客源地分布、消费习惯、停留时间等。

  研发过程中,团队遇到了不少难题。“一开始系统生成的方案太‘高大上’,不符合乡村实际。” 核心成员李博士说,比如系统推荐建高端民宿,但村里资金有限,他们只好重新优化算法,加入 “低成本改造”“本土材料利用” 等参数。为了让系统更精准,他们还对接了携程、美团等 OTA 平台,获取周边 300 公里内的文旅数据,先后优化算法 20 余次,终于让系统能 “量体裁衣”—— 输入村镇的自然资源、文化特色,就能自动生成民宿布局、线路设计、产品开发等全套方案,还能一键对接 OTA 平台上架产品。

  望海镇的变化是最生动的证明。李大姐按照系统推荐,把自家老宅改造成 “渔耕主题民宿”,推出 “出海捕鱼 + 海鲜烹饪” 体验套餐,今年暑期订单排到了 10 月,收入比去年翻了 4 倍:“系统还帮我设计了微信小程序,游客能直接预订,我再也不用守在村口等客人了。” 在系统的助力下,望海镇还打造了 “古港文化节”,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,单日接待游客超 2000 人。目前,该系统已在临港新区的望海镇、滨海村等 5 个村镇落地,带动村民增收超 2000 万元,申请了 3 项发明专利,被纳入临港新区 “乡村振兴重点技术清单”。

  学校趁热打铁,与新区文旅局共建 “乡村文旅研究院”,计划 2026 年将系统推广至全省 20 个村镇。“我们不仅要送技术,还要培养人才。” 张教授说,团队已开发出系统操作教程,计划开展 5 期培训班,培训 100 名基层文旅从业者,“下周就要去内陆的青山村调研,那里有古村落资源,相信系统能帮他们打开致富门。”

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edu.edu.mu/post/3008.html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临港文理学院,本科招生,文理学科,临港新区高校,人才培养方案,校园卡服务,教师发展,三下乡实践